“我其实更多是把它(小字)当成一个试验品,或者说没那么大的心理包袱,好像本身期望值也没那么大。”
叶小舟的主要精力是在经营一家公关公司。“也想通过公众号这个事情赚钱,但它给我带来的名实际比钱要多,在那之后很多授课平台来找我,媒体也来找我。”
但即便“做着玩儿”,他也有着职业反应:每当有爆款出现时,会想方设法将其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高调是有作用的,你看你不就来找我了?”
叶小舟说做了公众号、认识了很多做运营的人之后发现,运营才是核心。他认为大多数单纯做文字新媒体的人压根儿就没有和用户互动的意识,“他们觉得今天有客户找我,有钱赚就行了,但粉丝评论是什么一点都不重要。”
“他们理想可能长远些,但更长远的他们看不到。”
叶小舟把运营的重要性摆得很重,“我觉得能占到2/3。”他把运营一份公众号比作经营一家公司:可以通过渠道发消息,又可以此来聚拢用户,卖产品产生利润,维护会员体系,所以需要精细化运作。
“很多写内容的人,其实有时喜欢‘端着’。但真正做内容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你看李翔,也算是媒体前辈了,他们都够有新闻理想,但也会有一点……真正(把内容和商业结合得好的)你看罗振宇,他也看了很多书,但把自己身上文人色彩基本都剔光了,看起来很商业,卖东西也好,知识付费也好,有钱就行。”
不久前“GQ中国”采访咪蒙,问她是否认为微信时代是写作者最好的时代,她否认了,“写作最好的时代是写作很有尊严,但(现在)除了钱没有什么。”公众号写作在很多人眼中“和天桥贴膜没什么区别”。至于如何获得尊严,她一时概括不出来,但她觉得这是个好问题,并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了下来。
采访董力瀚那天,他回抛给我一段李宗陶的话:“我发现身边的同行同道,也算是小知识分子,对政治的专制、独裁都蛮敏感,反应也不失为强烈,但对资本的傲慢、霸道、经常流露的无知,反应就迟钝暖昧很多。大家都很清楚,一个一切听命于资本的盛世并不美好,但现实是,从来没有那么多人听命于资本,受它奴役。”几天后他又把这段话以图片形式发了条微信朋友圈,转发语是:“是的,为什么?”
我给出本次采访对象几个“这拔儿内容创业或许可以对标的时代”选项,叶小舟和阑夕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改革开放”。“像那会儿先下海的人,大家各种瞧不起,没想到先富起来的正是那帮人,在企业稳定工作的倒没什么出息,一样的道理。”叶小舟说。
历史车轮滚滚,正着辗一遍,再辗一遍。
晚上摩挲着翻了翻《博望志》,看到李翔为其作序。我给董力瀚发了一条微信:“如果前面来篇自序就更好了。”夜里11点半手机震动了一下,他回复:“就是一直很抗拒写这种直接表达的东西啊。”
契诃夫在谈到小说技巧时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在第一幕中展示了一把枪,那它必须开火。
显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内容创业者的扳机还没有扣下来。